復育珍稀台灣白魚 埔里茭白筍農營造生態田
【記者柏原祥/埔里報導】農作與生態保育能兼顧嗎?埔里鎮的一群茭白筍農,試著復育台灣特有魚種「台灣白魚」,復育第一步,是先要改變多數農友施行的慣行農法,過程恐障礙重重,但這群生態農友們認為,能做多少,就做多少,埔里是台灣白魚唯一的野生棲地,千萬不能讓牠們絕跡。
根據學者研究,台灣白魚學名叫台灣副細鯽,歸類為「珍貴稀有野生動物」,唯一的野生族群,集中在埔里地區小溪流及茭白筍田裡,台中縣食水嵙溪及北部些許池塘,都是人工復育的,因為人類大量捕食及棲地遭到破壞、劇烈氣候所造成的土石流等因素,使得曾經遍布台灣各地的台灣白魚族群數量大量遞減。
茭白筍農陳新豪觀察,採取有機農法的耕地,水質優良,覆水深度達30公分以上,正好提供台灣白魚喘息繁殖的棲地,但採取慣行農法的農民,為了消滅福壽螺而頻繁投藥,收成後的休耕期,又習慣放水翻土曝曬,區域性的台灣白魚族群瞬間滅絕。
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調查,台灣現存一千尾左右的台灣白魚,集中在埔里地區,棲地脆弱,個體稀少,如果不加緊保育,台灣白魚恐怕會在台灣絕跡。
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有意促成埔里台灣白魚保育計畫,凝聚埔里鎮一群種植茭白筍的農民,推展「台灣之心綠色保育計畫」,將在埔里地區推展「綠保田」,每塊茭白筍田旁,將刻意保留一塊生態池,即使休耕後也不放水,讓台灣白魚能夠生活,並以鴨子、烏鰡取代福壽螺農藥,保育白魚棲地,讓他們能繁衍下一代。
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,友善農法讓人吃得安心,也善待農園內的物種,台灣白魚棲地相當侷限,對於水質要求甚高,保育台灣白魚難度不下於台南官田的水雉,不過至少埔里的農民開始踏出第一步,希望有更多農友們響應這個復育計畫。(2013.09.06)